鞘膜积液?其实,鞘膜积液与“疝气”相似,容易误诊。泌尿外科专家提醒,一般婴幼儿鞘膜积液在两岁后可自行消退,如果超过这个年龄还没消退的话,家长就要“提个心眼”,尽早带孩子开始治疗。
鞘膜积液可致“不育”
一岁半的奕奕长得虎头虎脑,聪明可爱。上周,爸爸妈妈带着他去儿童游乐场整整疯玩了一天。也就在这天晚上,妈妈突然发现小奕奕右侧的阴囊肿得很大。这下妈妈可慌了,自己的宝宝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得了“疝气”?二天一大早,爸爸妈妈就带着奕奕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小奕奕患的是“小儿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小儿阴囊部常见的疾患之一,常出现单侧阴囊逐渐肿大,肿物可呈卵圆形或梨形,触之有弹性和囊性感,一般不疼痛,可有坠胀不适。”
中山东方医院泌尿外科、男科主任医生介绍,鞘膜积液又可分为: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和交通性鞘膜积液。
小儿鞘膜积液一般都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医生表示,正常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存在,性质与腹腔内浆液相似,有滑润作用,能使睾丸在其中自由滑动。若鞘膜本身及周围器官或组织发生病变,使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则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鞘膜积液。“长期的慢性鞘膜积液因张力大而对睾丸的血供和温度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引起睾丸萎缩,如果积液严重,影响双侧睾丸,很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生育能力”。
区分疝气与鞘膜积液要用“灯照”
对于奕奕的“鞘膜积液”被妈妈爸爸误以为是“疝气”,医生表示并不奇怪。因为若单单从外观上看,家长们容易被“蒙蔽”。
医生介绍,小儿鞘膜积液的发病机制和疝完全相同,不同点是由于通道较小,疝出物不是组织或器官而是腹腔液,俗称“水疝”,治疗方法和疝基本相同。对两者做鉴别诊断时,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透光实验进行鉴别。即用手电筒照射肿物有透明感的是鞘膜积液,我们称之为透光实验阳性,而没有透明感的则是疝气,即透光试验阴性。当然,还要通过其它一些方法来进行综合鉴别方可下诊断。
相当多患儿的鞘膜积液是可以自愈,或经非手术疗法后痊愈,故不必急于做手术。“婴幼儿的鞘膜积液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而且2岁以内仍有自行闭合消退的可能。但如果2岁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手术根治,时间可选择在两岁以后至上学前”。
有些家长在手术后发现孩子的“蛋蛋”又肿起来,以为是鞘膜积液“复发”,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由于术后留下的创伤和炎症等原因造成的。他提醒,手术回家后,家长要让孩子注意休息,不要活动过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做其他的特殊治疗。
【申明:此内文《小儿鞘膜积液易误诊为“疝气”》是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